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才者普洱茶
  普洱茶知识交流
所有分类
云南名茶---云南才者普洱茶叶
云南名茶

 名茶是区别于普通大宗茶, 个性鲜明, 价值独特,富有较强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一类茶品。名茶重在于“名”字。科学地讲,名茶是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采制技术等综合因素相结合造就的茶中珍品;它是具有优异品质、上佳的色香味、独特的风格、一定的产量、很高知名度和深厚文化底蕴,被国内外消费者所公认的商品茶,品质优良是名茶的基本特征。


    名茶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名茶,包括贡茶和历史上品质优异的好茶,如普洱茶、宝洪茶;二是恢复后的历史名茶,就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失传,现经人挖掘创新,恢复了的历史名茶,如昆明十里香茶;三是建国以来创制的......

阅读全文>>
2009-09-18 12:36:14 |  浏览 (475) |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加工技术探究---云南才者普洱茶叶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加工技术探究

     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也称晒青绿茶或滇青,是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的绿茶。
    近1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云南普洱茶消费量的不断增长,茶叶消费市场中对高档、优质的普洱茶的需求不断上升,在市场趋势的带动下,云南普洱茶的原料即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生产也迅猛发展,据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云南近八成的茶树鲜叶用于生产晒青毛茶,其产量超过10万吨;但是晒青毛茶的加工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加工质量参差不齐,加工技术与普洱茶原料质量要求不一致;二是生产效益低下,特别是2007年普洱茶市场的变化,导致大量的低档晒青毛茶被积压,茶农生产茶叶积极性受到打击,企业生产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因此,进一步规范晒青毛茶加工工艺,生产优质大叶种晒青毛茶,是云南普洱 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文字记载,云南生产晒青毛茶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技术的限制,特别是大分散加工(农户、初制所、手工作坊等)模式,至使部分产品外形枯黄、香气不正、汤色浑浊、滋味不醇,不能体现出云南大叶晒种青毛茶特有的“香高味醇、厚重甘甜”的品质特征,严重影响到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和云南普洱茶......

阅读全文>>
2009-09-18 12:35:22 |  浏览 (478) | 
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问题---云南才者普洱茶叶
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问题

  质疑普洱茶的人认为,普洱茶不可能是“越陈越香”,相反,他们认为:茶叶存放时间长了,就自然没有味道了,怎么能说“越陈越香”呢。这种观点倒是与“经验”有关,如绿茶等很多茶类都是放的时间久了,味道就会愈来愈淡,甚至产生霉变。但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一篇有关这方面的化学分析及实验数据证明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研究报告。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越陈越香”,那么存放多长时间,普洱茶就没味道了?总得有个量化时间吧。
  其实,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恰恰是普洱茶内含的两大秘密之一(另一个秘密为厌氧发酵机理,后面会介绍)。普洱茶的“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物质概念。“越陈越香”实际涉及了普洱茶三方面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一是时间。这是普洱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包括云南茶业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任何物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无限期发展。其焦点就在于品饮的最佳点位(时间),也就是说:普洱茶的“越陈”到底是多长时间,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乃至更长,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定论,因为它与原料的好坏、工艺的优劣及贮藏条件都有直接的关系。但也绝不象某些人认为的二、三十年。今年云南普洱建市从北京故宫迎接的“万寿龙团”就有一百年,从外观上观察,从色泽到表面裸露的条索没有出现霉变与碳化的迹象。因此,“越陈”这一时间概念不仅是普洱茶与绿茶等茶类的最大区别,同时它也是普洱茶核心价值之一,没有“越陈”就不是普洱茶了。反过来,“越陈”这一时间的延长,也为普洱茶内在物质的持续降解与转化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二是物质的转化(既如何理解“越香”)。以普洱茶芳香类物质为例(即表现出的香气),新加工出的普洱茶(生饼)其芳香类物质约有四、五十种,杂气很重。但对存放五十年的普洱茶进行检测,其芳香类物质却只有七至九种。这说明普洱茶的香气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在普洱茶的后发酵中,它的香气的演变有向单一化方向转化的趋势。这其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芳香类物质,是氧化沉香醇(英文名称Linalool.oxide,分子式:C10H18O2),它属于具有特殊香型的芳香类物质,也常常被称为香气典雅,有通关开窍之说。或许正是因为它的通关开窍,极易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中产生记忆。这就使得很多茶客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一旦暂停,哪怕是仅仅几天,再次品饮普洱时,会立刻有久别重逢之感。这种奇特的香型会使人记忆深刻,具有极强的排它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陈香”----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沉香”。这类物质是普洱茶在漫长的时间中,由茶多酚、茶皂甙、咖啡碱等多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络合与转化所得。是普洱茶真正意义的“越陈越香”。  
  三是营养物质及药用价值。很多人一谈茶,就是茶多酚,什么抗氧化剂、去除人体的自由基等等。但茶多酚相对茶叶化学而言,是个大概念。毕竟茶多酚内含物质太多,至今还有大量物质未被发现与证实。茶多酚不是药,只有茶多酚在被适当的降解与转化后而产生新的衍生物,这类衍生物才可能产生药用机能。而这个过程恰巧属于生物科技的范畴。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就是典型的生物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表述。生物的降解与转化需要时间,是“越陈”的过程,而“越香”不仅仅代表某种特殊的香气,更多地赋予品质的概念。没有好的品质,也不可能出来好的香气。

  四、厌氧发酵的机理---普洱茶另一个秘密  
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出品的各种茶叶,因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后期的演变方式也不同。基本可出现三种演化结果:
  一是霉变的过程,如绿茶类;过了保质期的绿茶是很难入口的,其营养物也基本丧失怠尽,失掉了品饮价值。因此好的绿茶一定是新茶的概念。
  二是碳化的过程,如乌龙茶类,红茶类等。它们在超过三至五年后,绝大部分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现象,外观看起来还是茶,但冲泡会出现色泽发暗、浑浊,仍不具备品饮价值。
  三是膏化的过程,如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当将普洱茶的毛料压制成团、饼、沱、砖后,茶叶自身的纤维系酶与果胶酶及加工现场空气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菌群的叁与,造成普洱茶在完成加工之后,仍会出现后面持续发酵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发酵”。这种后发酵的结果直接导致茶叶的“膏化”现象。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长时期的等待。这也就直接认证了云南为什么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说法。一个好的普洱茶(戓团、戓饼、或沱、或砖),在好的贮藏条件下存放五十年以上,就是茶膏。如剥离三克茶将其冲泡,其汤色为宝石红,沉香味更为独特,也被称为“无味之味”。在连续冲饮七、泡之后,茶底只留有一些大米粒大小的残渣,绝大部分已被溶解。对其水浸出物进行化验,你会发现其果胶、皂甙及咖啡碱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品饮后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好的药用机能。这里附带一个对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老茶”的看法,很多人包括云南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根本不具备品饮价值。这似乎显得偏颇。“老茶”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普洱茶(团、饼、沱、砖)出现后续的膏化现象呢?
  是厌氧发酵起的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厌氧发酵属于固体发酵技术,也是微生物发酵最常见的一种发酵方法。在中国,中国的古代先人就是最早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酿造白酒。这种酿酒方式最奇妙的一奌是,不具备模仿性。怎么理解呢,简单地说,贵州茅台酒厂出产的茅台酒,假设在异地生产的话,既使工艺和设备相同,甚至操作人员也是从茅台酒厂拉过来的全班人马,但生产出来酒就与茅台酒厂出品的酒质量上有差异,有时差异极大。什么原因呢?是加工现场微生物菌群不同造成的。这就像普洱茶......

阅读全文>>
2009-09-18 12:34:46 |  浏览 (456) | 
中国普洱茶评茶术语的应用——云南才者普洱茶
中国普洱茶评茶术语的应用

评茶术语简称评语,是指通过言简意赅的确切词汇,表达茶叶品质特点和优缺点的专业性用语。评语就其内容来说,只有两类,一类是表示品质优质的褒义词:如外形的细紧,细嫩,圆结,重实,匀齐,香气的鲜嫩,清香,清高,嫩甜,滋味的鲜爽,醇厚,陈香,鲜浓,汤色的嫩绿,红艳,清澈明亮,叶底的嫩匀明亮,红匀明亮等。别一类是表示品质缺点的贬义词:如外形粗松,短碎,身骨轻飘,花杂,露黄,多茎梗,香气的低闷,粗气,异气,滋味的淡薄,苦涩,粗钝,异味,混浊,叶底的粗老,瘦薄,暗褐等。下面分别按外形与内质评比的各因子。列出大宗普洱熟茶,生茶,常用的品质评语,并对其含义进行注释。
1。条形
。细紧 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和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 卷紧而结实,有锋苗。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 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 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 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 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 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 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 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 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
。深绿 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 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 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 绿中带灰。
。青绿 绿中带青。
。黄绿 经绿为主。黄中泛绿。
。露黄 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 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
。乌润 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 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 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 色红而枯燥。
4。净度
。匀净 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花杂 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和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 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 嫩茎和梗揉碎的皮。
。毛衣 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
。清高 清香高而持久
。清香 清鲜爽快。
。纯正 茶香较低,纯净正常。以适用于普洱熟茶......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22:19 |  浏览 (459) |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 ,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 , 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 , 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 , 元朝时称之为普茶 , 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 , 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 《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 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21:52 |  浏览 (463) | 
普洱茶十八怪

第一怪:出产云南村与寨普洱茶吧

第二怪:最早多由濮人栽

第三怪:古老茶树三千载

第四怪:架着梯子上树采

第五怪:春夏秋季采不断

第六怪:鲜叶凉拌可炒菜

第七怪:初制特殊太阳晒

第八怪:人工发酵陈化快

第九怪:砖饼沱茶形状怪

第九怪:常年陈放质不坏

第十怪:历久弥香人人爱

第十二怪:舌底厚韵回甘快

第十四怪:二十泡后韵尤在

第十三怪:减肥降脂妇孺爱

第十五怪:茶马古道达国外

第十六怪:瑞贡天朝自清代

第十七怪:发扬光大在当代

第十八怪:茶经没写好奇怪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21:29 |  浏览 (560) | 
普洱茶的传说

传说清朝记载于普洱志书的一个传说,至今仍流传于民间,这就是孔明教导种茶树和采茶叶的传说。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50公里处)。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21:03 |  浏览 (479) | 
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云南才者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最早的贸易时间,由于年代久远,从史籍中已无法进行确切的考证。据清乾隆时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茶不知显于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犹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根据这一说法,可知唐代普洱茶已经行销到西藏。

    另据当代普洱县一些文史工作者的考证,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于六大茶山所在地......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20:40 |  浏览 (435) | 
普洱古茶源探秘

    普洱茶的原生茶树就生长在普洱,普洱茶是普洱茶区人民群众最早发现和利用的一种茶叶。普洱茶在普洱县的原生茶树和驯化种植过程都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

  原始古茶树群落。普洱县白草地梁子一带(困鹿山)有原始古茶树群落,据《普洱府志》记载,该茶树群落面积10122亩,是境内较大的古茶树群落。上世纪70年代在普洱勐先乡雅鹿小高场发现古茶树群落,其中最大一棵树高8米、径围2.15米。紧接着在该村茶山箐又发现大茶树群落,附近有瑶族结寨而居的遗址。其中最大一株高13.5米、主干胸围1.70米,周围有7株古茶树,主干直径为0.4-0.5米。最近,在黎明乡仙仁村茶源山又发现古茶树群落,面积达2.1万亩,其中最大一株胸径1.19米、高19米。根据有关专家的初步推断,该株古茶树树龄2000-3000年左右,目前,专家还在进一步地进行论证。

  茶叶的驯化栽培。在白草地梁子西侧半山腰的宁洱镇宽宏村困鹿山,在400亩的地域内,有120株现存可采摘的古茶树,其株行整齐,年代久远,成为普洱人工种植茶树的典范。而紧靠宽宏村的谦岗村有一块记录当地乡绅在100多年前倡导发展的茶叶的石碑,并遗留有当时种植下的茶树。宁洱镇的西萨村、谦岗村、宽宏村、天壁山和东门山是普洱贡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普洱地域的茶树为普洱茶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洱茶乡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完成茶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进贡和销售的整个过程。

  普洱茶交易。由于普洱府治处于普洱茶产区的中心位置,茶叶交易带来普洱人流、物流的繁荣,这里成为滇南物品交换的中心,普洱茶从这里逐渐被外界所认识。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题准征收茶捐,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执照)三千引(三千担),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建立茶庄、设商业会馆,对茶叶进行加工、精致包装、运输,清道光、同治年间,普洱茶经贸商务活动达到高潮,城内城外,众商云集,足有300余家堂馆店铺,据《普洱府志》记载,仅茶庄就有六七十家,每年销量约570吨。较大的商号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义盛昌、国金号、广兴隆等20余家,大多经营加工茶叶。普洱城内设立江西会馆、陕西会馆、临安会馆、石屏会馆等会馆,这足以说明当时普洱商贾云集的繁荣。普洱也从一个水湾小寨发展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20:10 |  浏览 (487) | 
普洱茶之美——云南才者普洱茶

曾有人这样评说普洱茶:如果把茶比喻为画,那么,西湖龙井像是明清时期的小品,体现的是江南风景的雅致;乌龙茶则如同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中极艳极鲜的溪水崖石;而普洱茶却能独立于外,像是秦汉时期的石刻,饱醮风雨沧桑,伟岸而厚重。
      冲泡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也是感受茶性、茶美、茶俗的过程,须要专著于茶,平心静气,悉心品味。茶汤泡出后倒入杯中,您可以仔细观赏茶汤的色泽,像玫瑰一样的红艳,像琥珀一样晶莹。可以细闻茶汤倒出后叶底的香气,您会嗅到樟香、荷香、兰香、枣香、桂圆香、槟榔香……不同的普洱茶往往会有不同的香气,闻香识茶,情趣盎然。然后,再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细细品尝滋味:醇和、爽滑、回甘;再冲泡一次,比较香气、滋味及汤色的变化,领悟一壶好茶如何泡出好的汤色、香气和滋味。或是邀上几个朋友在饮茶的同时探讨各自对品茶的见解,或独领其中风味,您会在品茶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品饮普洱茶,既是感受普洱茶茶性、茶美、茶俗的过程,也是评审普洱茶品质好坏,有无收藏价值的重要过程。品饮普洱茶,茶人们常会用“顺、柔、活、洁、亮”来评说。
     “顺、柔”是品普洱茶时,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它对身体无刺激作用,却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这种感受是普洱茶品性的忠实反映,也是普洱茶平和宜人的真实表现。好的普洱茶入口后会给人以甘、醇、滑、厚、润的感觉,如果口含茶汤轻轻地咀嚼,还会有糯稠、滑口的米汤感。
     “活”是普洱茶优质原料、良好工艺、科学贮放综合水平的反映。好的普洱茶内涵特别丰富,茶汤入口即能感受活力十足的茶性和陈香韵,给人以活泼、愉快、力量的感受。没有活性的普洱茶,品饮中缺乏生命活力。对于深爱普洱茶的人来说,品饮普洱茶,就像长者融入青年中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体会青春年华。所以说,品普洱茶的活性,可以追寻到长寿的痕迹,最能获得普洱茶特有的历史内涵。
  普洱茶属于饮用食品,因而清洁卫生至关重要。普洱茶的洁可从香气、汤色、喉韵、滋味等多个方面来品味。香气以纯正、干净为佳,不论是哪种香型,均以舒适淡雅为上。汤色以干净清亮为佳,红浓透亮。只有洁的普洱茶,品饮中才能体会到甘、滑之美,醇、厚之味,顺、柔之态,甜、活之质。
     “亮”是普洱茶之美的内在标志。良好的普洱茶外形富于光泽,滑润褐红,给人以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晶亮剔透,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会呈现红宝石、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这些色的亮,亮出了普洱茶的历史,亮出了普洱茶的文化,亮出了云南的古老茶树,亮出了普洱茶的陈香陈韵。这种亮是普洱茶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它不需要人为的作用,真正突出了普洱茶的自然之美。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9:44 |  浏览 (462) | 
写在普洱茶边缘——云南才者普洱茶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说,通常滋味的浓强度表述,用到五个字,“浓、厚、醇、和、平”。
  如果用比率标度的办法,“浓”,表示强度最高,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类推,“醇” - 60%,“和”- 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有平淡如水的感觉了,这种通俗的形容,不知茶友是否好理解。

  五个字,相互搭配,产生中间级别的浓强度描述,如:“浓、醇浓、浓厚、厚、醇厚、醇、醇和、和、平和、平”,其间的比率下降为5-10%,如果在加上程度副词的利用,如“尚”和“欠”,就构成了系统的滋味描述体系。

  普洱茶内含物丰富,是浓强度比较高的茶,多为“浓”至“醇厚”,当然,也有醇和的茶,历经岁月的茶品,可能归于“醇厚”或“醇和”,至于到“平和”或“平”的茶,其品饮就快到“无味之味”的境界了。

  用“三厚”的分类或方法,来表述普洱茶的滋味或口感的特征,算是对传统审评术语的一个丰富。

“三厚”是什么?

  品饮的艺术,狭义地讲,是以味觉体验为主的艺术,上升到“身体的体验”(如许多人讲到的打嗝-“肠胃的反应”、“茶气”-全身心的反应等),或者其他纯精神领域的体验,不是我这里想扩大涉及的范畴。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艺术门类,有相同、相通或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中国传统的书画领域,有著名的“三远”之说。“三远”法,树造了多少代中国画与中国画家。

  书画,可以说是“视觉的体验”,品饮,是味觉的体验,莫不有相通之处,我的借鉴由此而来。中国山水画,对于绘画透视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三远”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远”,主要是论述由于视点的不同,处理景物的差别和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景物的空间感、立体感,乃至意境由此不同。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对“三远”是这样描述的: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为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郭熙把山水画的视线概括为三种类型,即高远、深远、平远。
高远是由山下仰视山颠,因而山色清明,山势突兀,给人以明了之感;
深远是由山前俯视山后,因而层峦叠嶂,山色重晦叠映,给人以深邃之感;
平远则是由近山平视远望,因而山色有晦有明,景象渺茫,给人以平和冲澹之感。


  普洱茶,变化或风格特点是多彩的,浓强度以浓厚为主线,为了描述“层次感”或空间感,借鉴“三远”,就有了我的“三厚”。

“三厚”者,高厚、深厚、平厚也。

  滋味“高厚”者,由如山下仰视山颠,清明,突兀......,仿佛欣赏珠穆朗玛一样,浓烈而有冲击力,这样的茶,代表者莫如班章了。

  滋味“深厚”者,由如山前俯视山后,层峦,叠嶂,深邃......,带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有深沉而持久的魅力,这样的茶,为良好配方茶具备的特点。

  滋味“平厚”者,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突出的代表是易武茶了,犹如自近山而望远山,景象缥缈,易武茶是如此不同一般!滋味醇,带着独具甜蜜的果香,在经历岁月后,其滋味的厚度会慢慢显出来,有些不可思议,确是这么神秘,这就是易武。(猜想:易武茶独特的鲜爽、及“果蜜”香覆盖了滋味的厚度,随着陈化,鲜爽物质的转化,其滋味的厚度方得以展现,未经科学测试,推论而已)。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9:08 |  浏览 (465) | 
追寻茶马古道——云南才者普洱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滇西北工作了一年,在那儿听到了许许多多非常精彩有趣的故事,尤其是几位当地朋友所讲的他们祖先赶着马帮走茶马古道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在我看来,那完全是一部只属于过去时代的传奇般的史诗。于是,我就选择雪域选择茶马古道走了进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来不间断地往茶马古道走。对我来说,走那条路成了我认识人生道路以及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的重要方式。

    要是时光倒转仅仅十来年,在我还没有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茶马古道之前,我也不会相信那条路上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那么深厚的文化内涵,那里面充满着太多难以置信、难以想象的际遇。对很多人来说,就从未听说过什么茶马古道,它仿佛根本就不存在。即......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8:39 |  浏览 (513) | 
3画册图解普洱茶——云南才者普洱茶

 懂茶的云南人都知道,《中国普洱茶》、《中国云南名茶大观》以及《中国滇红茶》这3本囊括了所有云南茶叶的画册,它们用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云南这个茶叶原产地浓郁的茶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茶叶品种。普洱茶吧

《中国普洱茶》全方位图解普洱茶

  这3本画册的创作者是来自普洱茶的故乡——思茅的郑显静。带着对家乡的情愫,郑显静对茶文化有一种来自血缘的热爱,这种特殊的情感使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云南的茶文化用图片显现出版成册,即使一时出版不了,也要将中国普洱茶的资料拍摄编辑出来,保存下去。

  1996年,《中国普洱茶》画册终于出版了,该书被认为是目前在国际上第一本比较完整系统而形象地介绍普洱茶的专著。在画册中,普洱茶的兴起、历史和特点都被一一概括。在孕育了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上,绵延数千里的山路,普洱茶文化在镜头下得到最真实的表现。

《中国云南名茶大观》诠释云南茶史画卷

   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云南茶叶物种的多样性。为了让世界了解这里不只有普洱茶,1998年,收录有400多幅照片、26000多文字,首次综合介绍了我省古今名优茶产品的画册——《中国云南名茶大观》出版了。该画册不但对名茶产地、海拔、纬度、品质、神话传说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还对世界茶树原生地,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镇源县千家寨野生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过渡型,临沧凤庆县香竹箐栽培型千年茶王古树等都有新的诠释,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云南茶史画卷。

《中国滇红茶》深入考证茶树原产地

  “云南茶叶有最优质的品质,但缺少宣传让人们认识。”怀着这样的信念,2002年,郑显静再次出版了《中国滇红茶》一书,它为考证茶树原产地以及茶叶生产提供了最好的实证。3本画册的问世让云南茶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辞海”。

  郑显静认为,茶叶的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饮品,首先要得到人们的喜爱才会促使它的历史、内涵得到发掘和认识,从而形成文化,并对其进行宣传和继承。同时,茶叶起源于文化,德昂族就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茶而生,茶叶作为图腾一直被他们虔诚地崇拜着,丰富的文化促进着茶叶的不断发展和流通。因此,茶叶的价值是由其物质以及内涵构建而成的。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8:08 |  浏览 (489) | 
普洱茶的由来 ——云南才者普洱茶
普洱茶的由来


社会上说法较为混乱。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是普洱茶集散地。

  根据经济规律推演,普洱茶的原产地也必是普洱府无疑。因为按照自然经济时期市场形成的规律,某种物品形成规模的集散,首先是这个地方要具有一定的物品产量,其产量在满足自身消费后,还有大部分变为商品可进行交换,然后商贾纷纷慕名云集,买进卖出,形成贸易,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才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

  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在普洱府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对所属三厅一县一司的管理,其核心是促进茶叶种植的科研和发展,形成大宗商品,为朝廷增加税收并承担向朝廷进贡的责任,因此,普洱府的设立对普洱地区的茶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围绕茶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加工和贸易,普洱成了茶马古道的源头。

20071014136109.jpg......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7:38 |  浏览 (470) | 
古“六大茶山”概况——云南才者普洱茶
古“六大茶山”概况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确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是跌到谷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200710141233909.jpg......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6:56 |  浏览 (504) | 
普洱茶古史——云南才者普洱茶
普洱茶古史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 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普洱茶吧

  唐朝 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6:25 |  浏览 (493) | 
普洱茶的传说——云南才者普洱茶
普洱茶的传说


  说清朝记载于普洱志书的一个传说,至今仍流传于民间,这就是孔明教导种茶树和采茶叶的传说。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50公里处)。 普洱茶吧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山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关于孔明的传说还有许多。孔明本人并未到过思茅,但这些传说多少反映了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背景。孔明成为先进文化的象征、圣贤,中华各兄弟民族都崇敬孔明,依托孔明的道德威望进行文化交融。

  习俗唐人樊绰在〈蛮书〉中就曾介绍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至今1200多年了,这古老的习俗依旧可见。

来源:才者普洱茶论坛......
阅读全文>>
2009-09-16 16:15:40 |  浏览 (522) | 
  1/1页  共 17 篇博文 1   跳至